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山东报业 > 探讨与交流

正确处理十个关系搞好集报工作

2006-08-23 15:20:15
  崔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报纸的国家,也是最先开展集报活动的国家,有上千年的集报历史。最初的集者大都是达官显贵或以修史著书为目的的文人墨客,虽然建国前曾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集报家,也曾举办过多次全国性的报展,但参与人数较少,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大的规模。真正成为广泛的群众性的文化收藏活动,还是在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报活动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新报纸尤其是晚报、生活类报、行业内部报、市县(区)机关报,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集报人数与日俱增,集报组织遍及全国,集报小报纷纷创刊,成为中国收藏界的一大亮点,成为仅次于集邮的第二大收藏门类。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壮大,现已形成数以万计的集报大军,他们工作在各条战线,涉足各个领域。他们中有识字不多的孩童,有年逾古稀的老者,有不让须眉的巾帼,有身残志坚的残疾人;有高收入、低收入者、下岗工,等等,不一而足,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利用业余时间,克服工作忙、家务多、花销大等困难,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痴情集报,矢志研报,通过订报、读报、剪报、研报、评报、赏报、展报、办报、办馆等方式,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推动了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新闻文博宝库,成为图书馆、博物馆之外,最大的“民间报纸博物馆”,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使集报活动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使集报活动更好地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开创中国集报活动的新局面,笔者认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十个方面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集报,是一项高雅的大众文化活动,集报活动是新闻事业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用前新闻出版署署长梁衡的话说:“管报的、办报的、集报的,应当‘三位一体’,共同为我国新闻事业多做贡献。”中国报业协会常务书记赵连宏近日指出:“群众集报是弘扬先进文化,是一项高雅的、很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集报群体是新闻战线一支不可小看的队伍。”
  因此,集报活动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其次,集报也是一种有益的收藏活动,报纸作为“时代变迁的见证”和“历史的活档案”,是一种收藏品,就有个增值回报的问题,也要讲究经济效益。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集报活动也要体现这一体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坚持正确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这段重要讲话,对于集报活动如何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作了精辟的概括。
  二、正确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从以上集报“一体论”(梁衡)和“一支论”(赵连宏)的角度看,集报这一文化活动也应属文化事业,而且我们集报分会挂靠的中国报协是纯粹的事业单位。同时,集报又是群众性的民间收藏活动,集报爱好者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目前还不存在专职的集报工作者(当然这一称谓还有待于讨论)。我认为,不论是集报爱好者还是各级集报组织都要把集报这一高雅的文化活动当作一项事业来对待,并把其作为一种产业来运作,即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三、正确处理好集报与集德的关系
  集报作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没有行政法规的强制、约束,也没有行业的硬性规定,这就要求集报者要树立的集报观,正确处理好集报与集德、重德与守法的关系。
  《东岳报音》报曾于1996年底开展了一次“集报与集德大讨论”,得到了广大报友的积极响应,他们写稿写信针砭集报骗子的丑恶行径,鞭鞑不道德的集报现象,反对不顾集德为财敛报,为钱集报,提倡文明、健康的集报方式。其中“集报司令”程庆光的《集报,应以德为先》的文章,代表了绝大多数集报者的心愿和呼声。程老师在文中指出:“集报是高雅文明的社会活动,坚持正确的集报方向,坚持报德为先,会使集报者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磨炼意志,在美好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在友好的交往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强烈的求知欲中提高文化素质,在刻苦的研究中增强历史使命感。”此外,《东》报还开展了“爱心行动”,向黑龙江偏僻山村的瘫痪青年张凤楼捐赠报纸活动。此项活动得到罗同松、马振予、石天柱、程庆光、周之懋、黄文明、张德臣等报友的大力支持,一封封鼓励的信和一包包珍贵的报纸飞向身残志坚的张凤楼,令他感激不尽,他在信中决心“集毕生的精力,一定可以做到残而不废,和大家一道,为祖国的现代化做些什么。”
  集报者既是新闻受众者,也是文明的传播者,应争当重德守法的模范和先进文化的促进派。
  四、正确处理好主业和副业的关系
  对于绝大多数集报爱好者来说,集报是业余爱好,是“副业”,自己从事的本职工作是主业。要正确处理好主业和副业的关系,做到“主”、“副”交融,以“主”带“副”,以“副”促“主”,相得益彰。
  我是1988年从筹办厂报开始与集报结缘的。办报15年来,集报逾万,写稿过千,先后获得过本单位及市、省、全国级表彰、奖励三十余项。并有幸荣获“首届集报成才优秀人物”,所办《莱芜煤机报》荣获“全国企业报展评二等奖”;主编的《东岳报音》报曾荣获“全国十佳集报民刊”。1997年6月我在市委党校举办了“庆祝香港回归崔鑫集报成果展”,收到良好效果。山东有线莱芜公共频道以“集报人生”为题,对我集报事迹作了10分钟的专题介绍,使我切身体会到“集报不是目的,用报才是根本。”过去,我们三人专职办厂报,由于企业改革的需要,从2000年开始,厂报的编采、校等工作由我一人负责。从今年开始单位取消了节假日制度,集报的时间只能被压缩到晚上或午睡时间,一些报友的来信未能及时回复,内心十分不安,在此特向没有及时收到回复的报友表示歉意。
  五、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追求,全国集报爱好者翘首期盼的集报之家——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正式成立了,这是可喜可贺、大书特书的事情。这充分说明国家对集报活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促进作用的肯定和支持。各地集报组织和广大集报爱好者要紧紧围绕中国报协集报分会周围,讲政治、讲正气、讲团结。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少说,不利于团结的事少做,消除个人英雄主义;树立大局意识,树立大家风范,弘扬先进文化,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真正把分会建成一个和谐美满的大家庭。
  六、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当前,我们正处在传统工业经济向以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知识经济的过渡阶段。随着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和手机等通讯手段的广泛应用,我们所处的星球已成了“地球村”。网上集报、手机短信、互联互通等,使集报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过去那种“鸿雁传书”式的传统交流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许多大报对外宣称:“不接受文字稿。”而轻点鼠标一篇标准体文稿便会由“伊妹”在瞬间送达对方。笔者向大报写稿大都采用发E—mail的方式,最快的一天即可见报, 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进一步拉近了双方之间的时空距离。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电脑在报友间的普及尚需时日,尤其是网上集报资源极其匮乏。
  笔者曾多次上网查询集报信息,有趣的是“中国集报网”的站长李宏是个“集报新秀”。他从2001年10月1日建立这个集报网,并正式发布以来,由于得不到集报界的认可和支持,新闻、资料等信息的来源没有集报者提供,全部是李宏利用业余时间从互联网中搜寻来的。
  他在《小议集报网站为何无法长期生存?》一文中指出:“多数的集报网站已经不存在了,有的只办了一期,有的则长期没有更新,再然后呢即消失了。”惋惜之后,李宏仍决心把这个网站做大做好。“本站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办下去,为集报爱好者提供一个长期的集报信息,动态的信息来源,希望大家长期关心。”从日期上看,是李宏去年11月份写的,尽管他对办报集报网情真意切,真心真意——的确办得不错,但由于没有集报爱好者的广泛支持,没有中国报协集报分会的认可,仅靠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络中“捞”信息,是很难办成名副其实的“中国集报网”的。
  七、正确处理好交流与交易的关系
  正如前面所言,集报活动既是一项文化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产业,同时集报的对象——报纸,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商品就有交换,交换就有交易,有交易就有交易规则,而交易规则必须遵循价值规律。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集报市场的开发”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集报纯粹是集报者的爱好使然,集报交流多以报易报或聚会走访的方式进行。随着邮资的多次大幅上调,报价的提高,多版、厚重版的增多,交流成本也随之上升,给集报交流,特别是大宗交流带来很大困难和不便。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逐步提高了,集报交流开始实行以质论价、等价交换(友情交流除外),“价让”一词便应运而生,开始盛行起来。
  这种自发的“内部市场”多以重友情、讲信誉为原则,以双方满意为标准,缺乏约束机制,极易给那些不守信誉、不讲道德的人以可乘之机。一些人或以少抵多,以次充好,或事先信誓旦旦、事后音信沓无、人间“蒸发”,等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拍卖,也是报纸交流的有效形式,前些年各地也曾搞过几次拍卖会,有的效果不错,有的不够规范,违背公正、公开、公平的交易原则,甚至设“托”哄抬报价,混淆视听,影响较坏,不利于集报交流和集报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国报协集报分会成立后应着手研究、制定集报的行规、行约,着手研究集报市场的开发、利用,以及全国集报资源的挖掘、整合,等等,这方面有很多事情要做。例如,可在全国范围征集报纸,将全国集报者手中的珍、奇、特报汇编成《全国珍奇报大观》和《中国报纸大全》等,将对我国新闻、文博收藏事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八、正确处理好专集与兼集的关系
  在数以万计的集报者中,有很多以集报为主,兼集书刊音像、邮币卡证、票券图标,等等,五花八门。虽然分散了一些精力和财力,但会起到拾“漏”补缺、投“桃”报“李”、互相促进的作用。
  笔者所收藏的上万种报纸中,有许多报纸是从不集报的邮友、卡友、票友那里或购买的。在交流中或多或少地了解了各类收藏的门道,提高了自己的集藏知识和鉴赏水平。有一次笔者曾在集藏地摊以5万的价格购得时价近千元的《中国人民银行建行40周年》流通纪念币,令我颇感意外和庆幸。这也验证了那句话:“珍品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九、正确处理好集报与办报的关系
  集报难,办报难,办集报报更难,办定期出版的集报报则是难上加难。这是我多年集报、办报的切身体会。想必不少报友,特别是曾经办过或正在筹办报纸的报友都有体会。
  我曾于1996年创办了当时为数不多的激光照排胶版印刷的民刊——《东岳报音》
  报,得到了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教授和分会筹委会主任罗同松、副主任马振予及石天柱等报友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我对罗老师的专访《罗同松谈当前集报任务》一文,在《东》报刊发后,在广大报友中反响很大。罗老师对当时的集报形势、分会的筹办情况、集报者办报的敏感问题及建立集报学的有关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该文先后被多家民刊转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中国集报信息》报创刊后,我有幸成为编委,《东岳报音》报由于经费等原因,在完成了它的使命后便停刊了。作为《中》报的编委,我虽未直接参与编报,但从一期期定期出版的会刊和一篇篇字字珠玑的佳作中,以及分会领导奔波筹款、挑灯编校的操劳中,可以体会到罗老等人办报的艰苦和付出的辛劳。
  藉此机会,希望广大报友积极投稿,踊跃交纳会费,捐助善款,共同为自己的会刊出力奉献,使《中国集报信息》报成为中国收藏界的佼佼者,并力争获得全国统一刊号,成为正式出版的报纸。我们期待着那一天早日到来。
  十、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我国著名的新闻史学家方汉奇教授曾说过:“ 我国的集报活动不仅要在数量上超越国外,而且要把重点放在提高集报质量上。
  收集有价值的历史报、珍稀报,要在研报上多下功夫、多出成果。”这就为我们集报研报指明了方向。
  我国是世界上出现报纸最早、报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集报的潜力非常大。如何使集报由广收博集的数量型向深集精藏的质量型发展,多集珍稀报、多出研究成果,是我们广大集报爱好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历史使命。
  目前,在我国数以万计的集报爱好者中,绝大部分都是全集型的,也有很多重点在某一方面如国庆、回归、申奥、抗非、号外、晚报等专题进行广集深集,取得了较大成绩,涌现了许多"万报户"和"专业户"。但也应看到,早期的历史报,特别是十八世纪前的报纸,还是空白,解放前的报纸还不够丰富,国外的报纸还鲜有研究,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广大集报者去努力探索、研究。
  "集报是一件好事,好事就要办好",这是中国报协常务书记赵连宏同志对集报分会和全国集报爱好者提出的要求。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科学发展,广集精研,博文强识,在弘扬先进文化的征程中不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集报成果。(作者系莱芜煤机报)
编辑: 孟凡帅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