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报业》

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唱响党报“好声音”

来源:山东报业 作者:李高实 时间:2015-01-13 16:22

作者简历:

  李高实,男,1958年2月出生,大学学历,高级编辑,现任莱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莱芜报业传媒集团(莱芜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山东省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先后获得山东省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工作者、山东省新闻出版优秀人物奖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莱芜市优秀领导干部。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势如破竹,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猛崛起,极大地冲击并改变着原有的传统媒介生态环境。面对舆论传播格局和生成、演变机制的新变化、新挑战,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地市党报如何才能肩负新使命、遵循新要求,保持权威主流的地位,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唱响党报“好声音”呢?于去年11月组建的莱芜报业传媒集团坚持以“构建立体传播格局,建设省内一流的现代传媒集团”为发展方向,以不断提高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为目标,以“主流、责任、公信、服务”的姿态积极进军新兴舆论场,主动建设新媒体,拓展新阵地,在推动传统媒体转型、构建新型传播体系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9月18日,随着莱芜报业传媒集团党报新媒体平台的正式上线,一个集报纸、网站、手机报、莱芜日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以及手机客户端于一体,实现全方位生产、立体化传播的党报新媒体矩阵全新亮相,一个多终端、多介质、数字化、全媒体的党报传播新格局初步架构形成。


  跟紧大势主流

  为新媒体建设蓄积势能

  在互联网时代,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个舆论场,已是党报媒体重构舆论引导主阵地的不二选择。莱芜报业传媒集团在实践中深深认识到:必须从群众接触媒介的实际情况出发,受众在哪儿,阵地就要建在哪儿,党的新闻工作、思想宣传和公共文化就要送到哪儿。惟其如此,党报媒体才能与新兴媒体“连接”发声,才能不断在满足受众需求中服务引导受众。基于这种理念,近几年来,党委制定实施了“报网互动、报网联动、报网一体”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报网采编一体化探路,从建设新媒体平台发力,从解决制约发展的观念、技术、队伍和体制机制的瓶颈入手,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向新媒体融合和全媒体转型发展进军。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集团(报社)着力实施“党报提升突破工程”。对外,请专家指导办报,让读者、网友为办报建言;日报、晨刊全新改版,日报由单面彩改双面彩,世界眼光、莱芜特色、党报使命、百姓情怀的形象定位更加彰显;对内,深入开展了“一季一讲”、“一月一研讨”、“一周一交流”业务学习培训,实行了课题层级策划制度,报纸采编、经营、印刷、发行联席会议制度,编委、行政经管委例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不但使办报质量与内涵品位有了崭新的突破与提升,赢得了领导和广大读者的一致认可,也为打造一体化组织、一体化运行、一体化生产、多媒体发布的传媒矩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今年年初,办报与经营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动”的报业管理新体制以及运行、考核、监督机制在集团全面推行,而此时,以“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为主题的薪酬制度改革在集团已经实行了3年。“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已经执行了16年。面向市场搞改革,向体制机制要活力,集团上下市场意识、经营意识、用户意识、改革意识的不断增强,为培养市场基因,推进媒体的融合发展夯实了体制机制根基。

  去年6月3日,莱芜第一款手机APP—莱芜折扣行正式上线。上线一个月,用户超过3000人,商家超过100家。折扣行惠友团、八分钟约会、快乐寻宝等精彩活动的持续开展,不仅赢得了折扣行的人气,也锻炼培养了一批初具互联网思维的新媒体人才。

  顺势而为,在新媒体建设上再迈进一步:建设一个具有党报特质、莱芜特点、原创特色、开放特征的主流网络媒体平台已是水到渠成。

  今年年初,党报新媒体平台建设项目列入山东省新闻出版发展宏观调控专项资金项目,以及莱芜市全面深化改革考核指标体系。建设一个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媒体平台,更好地传播主流声音,凝聚、放大正能量,已成为莱芜报业传媒集团奋力创造发展新优势、体制新优势、人才新优势的一次深度探索。


  整合优势资源

  构建新媒体矩阵

  按照集团(报社)党委确定的“建设具有党报特质、莱芜特点、原创特色、开放特征的主流网络媒体平台”的总体思路,从今年年初伊始,集团(报社)下大气力实施了新媒体建设工程。首先组建了新媒体事业部,具体负责集团(报社)新媒体业务的发展协调。先后从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选拔了6名既有新闻素养又懂互联网技术的大学生,引进了1名高级研发人才。在集团(报社)内选拔了4名用户意识和市场意识强,有新媒体工作经验的人员,形成了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新媒体专业开发团队和后台编辑团队。其次,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了深度整合。将全市小记者QQ群、全市摄影爱好者QQ群,莱芜小记者网、莱芜图片网、莱芜文明网,莱芜手机报、莱芜折扣行,以及日报、晨刊现单独运行的腾讯、新浪微博及微信等资源进行了统一整合布局,将新闻生产的各要素聚合在新媒体事业部所管理的数字化集成平台下重新调配、分工与协作,从而使各媒体终端从过去相对独立的单位变为互相关联的单元。三是加大投入,对软硬件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更换了软硬件防火墙、数据备份存储系统和服务器。新研发了“Love莱芜”手机客户端,改版升级了莱芜新闻网。四是专门制定了《新媒体供稿考核办法》,明确规定了一线记者的月度发稿量。要求所有编辑记者开通 “莱芜日报+实名”的微博账号,鼓励所有人员参与供稿、发起话题或活动。通过考核,倒逼编辑记者充分参与到微博、微信、网站的内容生产链条中,主动去适应新媒体的节奏和规律,尽快掌握多种报道技能,学会从不同传播载体和终端的角度进行采访、报道,逐步成为灵活运用文字、摄影、摄像等各种技能,并在媒体间自如转换的全天候、全媒体记者。


  精准发力

  抢占阵地布局产业

  为适应小众化、多元化的用户需求,为不同层次、不同偏好的受众提供增值服务,莱芜报业传媒集团(莱芜日报社)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新媒体矩阵下的各媒体进行市场细分和差异化定位,确定了各媒体的市场定位和研发方向,努力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以新产品、新形态、新渠道、新运用抢占互联网舆论主阵地,为未来媒体产业发展谋篇布局。

  莱芜新闻网是莱芜日报在网络的品牌延伸和新闻、资讯资源的集合,也是整个新媒体平台的基础和资料库。目前日均IP访问量超过6000,页面访问量超过5万,论坛鲁中社区注册人数4万人,日均发帖量超过1000,是莱芜市第一家具有新闻发布资格的综合网站,是百度莱芜市唯一的新闻源,也是莱芜地区IP、页面访问量最高的综合网站。

  莱芜手机报与济南舜网共同开发,是面向莱芜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和社会各界群众,打造的莱芜本土最具影响力、最具特色的“掌上主流媒体”。目前莱芜手机报订阅户稳定在6000户左右。编辑团队精心选择当天的国际国内大事、莱芜时政要闻和群众关心话题,进行反复加工,每天上午8点和下午5点各推送一期,每期编发40多条、5000字左右的新闻。

  莱芜日报官方微博(包括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官方易信公众平台,是整合原有的日报、晨刊微博、微信平台,并经官方加V实名认证推出的几个数字化媒体。是针对不同层次的网民量身打造的一个集新闻信息、资讯服务、文体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互动平台,也是集团(报社)打造培养“全媒体全天候记者”的重要平台和途径。目前“莱芜日报”新浪微博粉丝已达24483人(截至10月8日上午9时)。

  拥有自主研发产权的“Love莱芜”手机客户端是集团(报社)新媒体主打产品。拥有新闻资讯、互动、服务、个性化、身边5大模块,共31个栏目,推出了安卓和苹果两个版本。目前正着力在新闻资讯和综合服务两个平台上突破,吸引人气,增强网民粘性。新闻资讯重点围绕中央、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市里重点工作,即时、权威发布。综合服务平台紧紧围绕民生热点,着力打造诸如购物提示、违章查询、网上订票等贴心、精准、专业服务。目前,开通上线后的“Love莱芜”手机客户端已拥有2000余用户。

  政务微信圈是集团(报社)重点推出的另一款新产品,是集团(报社)响应国家下半年全面推动设立政务微信公众账号,争取年底在国内开通6万个政务微信公众账号的决策部署,于近期投资引进的微信技术开发后台,包括26个微信商家后台和相关推广硬件。可对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合作开发和功能扩展,打造莱芜本土化、个性化的微信政务圈和微商圈。目前集团(报社)已经为莱芜国土资源局等十余家单位量身定制并推出了全新的微信政务圈,以及莱芜微商圈、微商城等,“动动手指查信息”“足不出户办业务”将成为日常,对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全媒体协同

  宣传服务叠加效应初显

  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助推了莱芜报业传媒集团(莱芜日报社)全媒体布局的形成。在努力探索、推动采编流程、新闻产品、采编团队、管理机制等的再造与创新中,一个传统媒体、新媒体协同,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元素互动的报网融合新模式已初步建成。当前这一报网融合新模式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做强主阵地、做好新产品、做优新机制,做大新平台。

  做强主阵地。以莱芜日报品牌影响力为驱动、主流价值观传播为核心,把党报主流媒体的优质内容通过有说服力、感染力、正能量的网言网语快速推送到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手机报等社交和商业网站平台,把粉丝总数超4万的社交媒体账号运营好,进一步壮大网络空间的主流思想,形成网上网下权威发布、主流发布、即时发布的舆论宣传主阵地。比如:自8月1日零时起,济南、莱芜两地通讯资费同城化的新闻,莱芜日报李伟主任在采访得知此消息后,迅速上传到自己微博,并在第一时间通知了莱芜日报的官方微博@莱芜日报,官方微博消息发布后,迅速在微博圈引爆。济南、莱芜的网友纷纷转发和求证,一上午时间,莱芜日报官方微博浏览量超过1.9万,同时还有大量的微博用户直接拷贝发布消息。在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策划报道中,全媒体发布形成舆论主阵地的优势和效果更为凸显。多媒体、多终端组成联合报道组统一指挥,前方记者采访,手机报、微博、微信及时发布信息,网络视频策划访谈,日报、晨刊言论、特写、点评、图片跟进,进行全方位、立体式传播,可迅速使党报新闻报道产生增值效应。比如由本报参与策划和撰稿的大型主题系列报道“南方来风”,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热议和反响。这组报道除了在日报刊发外,新闻网开辟了专题,手机报同步编发了内容摘要,莱芜日报法人微博、微信平台实时收集互动反响,在日报刊发后续报道,整个媒体集群“报网合一”集中为系列报道造势,形成了强有力的宣传舆论氛围,达到了思想再解放、认识再提高、干劲再鼓舞、发展步伐再加快的目的。

  做好新产品。以新媒体产品创新为抓手,捕捉受众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体验和高效方便的服务。新上线的“Love莱芜”手机客户端正是个性化服务的首推代表产品。在它的5大模块中,有3大模块涉及个性化服务。其中服务模块包括读报、最优惠、扫一扫、违章、公交、快递、天气、订票、小记者、旅游、村庄、公告等12个栏目;个性化模块包括个人中心、每日签到、设置3个栏目;身边模块能够通过实时的地理位置服务把身边的优惠信息和新闻事件推送到用户的手机上。通过客户端这一全新的传播方式,使媒体运作从“以传媒为中心”走向了“以用户为中心”。

  做优新机制。以建设新媒体平台、加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契机,倒逼生产流程重构、组织架构重组;打破集团内各媒体边界,深度融合集团内各媒体资源,以互联网思维为先导,逐步构建起“中央厨房”式的内容生产机制,强力打造贯通网上网下的新型主流媒体。在这方面,目前我们已经实行了日报、晨刊、新媒体三大采编中心相互供稿制度,采取了日报、晨刊每周分别拿出不少于半个版和一个版的篇幅刊登来自新媒体的爆料和热点新闻,以及强化全媒体知识培训,新老记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记者互帮互学等方法,加速推进观念、渠道、体制、技术、管理、人才等全方位深度融合和转型。

  做大新平台。以莱芜报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新媒体建设和投资主平台,以市场运营和资本运作为抓手,坚持开放合作,大胆探索建立更加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布局莱芜区域新媒体市场,力争打造一批具有传播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媒体产品,构建赢利模式逐渐清晰的新媒体运营平台。


  延伸平台价值

  打造传媒新高地

  新媒体平台的建成开通,莱芜报业传媒集团(莱芜日报社)站上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新高度。紧紧抓住媒体融合发展、全媒体战略转型的重大机遇,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做强做大新媒体,延伸新媒体平台融合资源、聚集人气功能,开发平台的传播价值、商业价值和互利共赢模式,莱芜报业传媒集团(莱芜日报社)将努力成为拥有新平台、新机制、新模式、新文化的传媒发展高地。下一步的主要思路是:

  1、破“短板”。深入实施“基因重组工程”。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培育市场基因。继续深化“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薪酬制度改革,形成更加市场化的薪酬分配办法,激发内部活力,为新媒体发展打开通道;加强学习培训,强化“用户中心”意识。继续强化集团(报社)上下新媒体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让新闻队伍特别是新媒体队伍从创建伊始,就形成一支不但能生产优质原创内容,更能为用户提供有用对路的产品和高效方便服务的专业团队;转变思想观念,培育互联网基因。用互联网的思维,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和具体推进措施,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

  2、赢先机。新媒体建设日新月异,要赶上时代的大势主流,必须强化技术的研发和人才的培养。在具体工作中,集团(报社)将立足一个“高”字,高起点定位、高起点运作。坚持一个“新”字,大力推进和研发新技术,采用新手段,集团(报社)将组建技术研发团队、推广策划团队和全员参与的内容、产品生产团队。坚持一个“实”字,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门户网站和先进报社人才、项目对接,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抢占发展先机,做好媒体的每一个业态创新,培养和营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能力。

  3、深融合。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在内容生产上,恪守“内容为王”,坚持“更快更细更专更深”的产品生产理念,打造更加适合不同目标人群的特色内容生产平台。在渠道建设上,整合日报、晨刊、新闻网采编、经营、管理等资源,通过模式更新和流程再造,打通纸媒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通道,建立新型的采编经营体系。在产业发展上,借力国内报业集团大变局、大发展之势,打造集团(报社)特有的报纸、网络、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综合性新型媒体集群。

  4、拓市场。不断探索纸媒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赢利模式。

  积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整合资源,坚持以客户需要为中心和导向,为客户量身定制立体化的整体传播方案,努力把单一的广告模式转变为共享共荣、协同利润模式。集团(报社)将成立新媒体推广策划中心,对外承接软件开发、线路集成、网站建设和维护、政务微信、视频制作、广告设计等业务,通过对项目进行策划、研发、包装、推广,更好地建立立足莱芜、辐射周边的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新媒体矩阵,更好地拓展新媒体“地盘”,并为下一步的跨界经营探索路径。

编辑:朱立翠

本刊简介投稿信箱联系我们报业协会简况

山东报业协会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录或转载

本刊编辑部:济南市经十路16122号

本网站页面设计制作: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