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老总论坛

赵宗符:与“新三农”一起成长

来源:山东报业 作者:赵宗符 时间:2014-03-10 09:53

  作者简历:

  赵宗符,男,高级记者,曾经在齐鲁晚报、经济导报、城市信报工作,2007年1月任农村大众报副总编辑,2013年3月任农村大众报总编辑。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25条涉及三农的重要改革措施,目的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三农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但现实中,许多人认为农业是一个没落产业、弱势产业,不会对GDP的增长有多大贡献,与对农业的悲观看法相一致,许多人认为涉农报纸也是一个行将没落的弱势产业,不会有什么前景。面对三农的新形势,这样的观点其实有很多想当然的成分,缺乏对农业和涉农报纸的科学认识。




2013年11月29日,农村大众报成功举办了山东省农民合作社高端论坛,全省约400名各类合作社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一、“新三农”在逐渐形成

  农业有着光明的前景,人类无论发展到什么水平,农业都不会消失。现在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像美国和欧盟,农业总产值稳定地占其GDP的10%左右,其城镇化率达到70%,但仍有30%是农村社会。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会逐渐边缘化,这是一种模糊认识。相反,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日益重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业,许多大的企业也开始把资金投向农业,如联想集团在青岛投资的蓝莓基地等。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钱学森等科学家预测,人类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将会发生在农业领域。在此之前,人类曾经经历过5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是由狩猎到农牧业的出现和兴起,大约在公元前七八千年;第二次产业革命出现了商品经济,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第三次产业革命是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基础的工业革命,大工厂生产形成,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第四次产业革命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国家乃至跨国大生产体系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五次产业革命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革命,钱学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预测其马上就要到来,这次产业革命果然很快就到来了,到现在仍方兴未艾;第六次产业革命将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农业革命,其特点为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大农业,农、工、商综合生产体系产生。

  在第六次产业革命中,农业是一个巨系统,包括农、林、牧、副、渔、沙、草、海等。其主要特点就是用第二产业改造第一产业,使第一产业具有第二产业的特点,也就是用工业化、信息化的思路搞农业。因此,第六次产业革命中,农业将体现出工业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生产上将有机械化、智能化、流程化、标准化、规模化等特点;表现在生产者上将是组织化、专业化、技术化、职业化、知识化等特点,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以及职业农民等新兴经营主体的出现,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表现在产品上 将是商品化、品牌化、高端化、优质化,现在市场上的品牌农产品不断出现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搞农业要抓住第六次产业革命的这些趋势,现在有经济学家讲,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土地私有化,这根本没有抓住中国农业发展的问题,中国土地私有化了二千多年并没有发展好农业,况且现在农民手中的经营权从权益上讲已经类似于产权,但避免了绝对的产权带来的流转僵化、阻碍发展、失地农民流民化等不良效应。由此可见,对农业发展要有科学的判断。

  从现代农业的内容上讲,大体有几大块,即绿色农业、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绿色农业包括种植、畜牧等内容,蓝色农业主要是海产业和水产业,白色农业则是以菌类为主的各种产业。这三大块现在从生产、生产者、产品上都体现出了工业化、信息化的特点,总之农业决不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是一个没落甚至要消失的产业,相反,农业在今天正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主角,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将会担当重要的角色。可以预测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中国的乡村减少了庞大的人口负担,农业生产率大为提高,中国的乡村也会在现代化的基础上迎来新的复兴,而不是消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引来了重大契机,一个个园林化具有小城镇特色的新农村将会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三农问题,将会在新三农出现的基础上得到解决,现代化市场化的新农业代替了传统的农业,园林化城镇化的新农村代替了传统的农村,知识化职业化的新农民代替了传统的农民,新三农成为中国农业社会的构成主体之时,就是中国三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之日。




2013年,农村大众报聘请中国人民大学农经学院副院长朱信凯教授为学术顾问,图为赵宗符(左)为朱教授颁发聘书。


  二、“新三农”为涉农报纸带来新机会

  对农业的前景有了清晰的判断,我们对涉农报纸的前景也便有了清晰的判断。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青壮劳力在向城市转移,一些人看到了这个现象就认为农村没人读报纸了,农村报的没落甚至消失是必然的。但是这只看到了事情变化的一个方向,却没有看到事情的另一个方向。传统的、自然经济状态下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并不会产生阅读报纸的迫切需求,这样的读者群,只是一个被动读者群,别人订份报纸给他,他会仔细看,让他主动掏钱订报纸,则是很难的。这样的情况也会在农村长期存在,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对农村地区进行报纸公益性、指令性发行的必要性,因为只有这样的手段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及主流价值到达农民手中,对稳定农村意义重大。如果在小农经济盛行时,仅靠市场手段进行报纸发行,则报纸就会退出农村,从而减弱执政党对农村的影响力,如同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农村状况,与现代文明形成巨大反差。当然,农村的发展,也使这样的情况在缓慢改变,使这样的阅读人群在减少,但是这样一个传统的人群结构的解体、转移,对于涉农报纸的受众群并不是必然的减少,由此得出“农村发行量的减少是必然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相反,在稳定公益性发行的同时,应看到随着农村劳动人口的转移,在广大的农村,一个新的格局也正在形成,当农业进入了第六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工业化、市场化的进程以后,与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同时,新的经营主体也出现了。这就是大量出现的种粮大户、植林大户、种棉大户、养殖大户、农场主、合作社等。这些经营主体里面,都是职业化知识化的新农民,他们懂技术、懂管理、了解市场信息,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对报纸的需要,而且他们自身也有能力订阅报纸,只要在报道内容上经常地抓住现代农业在生产、生产者、产品几方面出现的新趋势、新变化进行综合、梳理,并且有积极明确的发行推广策略,那么涉农报纸还是有一个广阔的新兴市场的。这一群体粗略估计全省也有几百万,这是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新群体,这个群体不是自然经济下的主体,而是市场经济下的主体。这个新兴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在中国农村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角色大量涌现,这是一个潜在的、庞大的读者群。这是第六次产业革命在农村创造出的新群体,农村人口减少了,但主动读者群却增加了,做好了这个新兴市场,涉农报纸还会有很大发展空间。认准了这一趋势,就要积极拓展,占住先机,在市场上领先一步。当然,开拓这个市场,关键还在于要抓住生产者,因为生产者联系着生产和产品,处于枢纽地位。从新闻学上讲,这是以人为本做新闻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在报道时牢牢抓住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

  发达国家涉农媒体的发展也预示了这个前景,据《美国媒体农业新闻报道的特色》讲:“美国的地方农业媒体发展迅猛,2000年,全美的地方农业媒体情况是,共有涉农报纸101份,涉农杂志432家,涉农AM(短波)广播电台1001家和FM(中波)广播电台745家,还有12个州和3个地方收音机网络及3家涉农电视台。美国地方农业新闻媒体的蓬勃发展很好地适应了美国精准农业发展的需要。精准农业是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化学物质使用,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精准农业让每个地方性媒体新闻报道都高度聚焦本地区的农业。美国的农民、农产品经销商和广大消费者,从本地媒体微观角度了解与自己的生产息息相关的天气、化肥、种子、产量、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和供求新闻,而对其他地域的新闻了解,更多得益于美国发达的互联网。”可以看出精准农业的内容,大致相当于第六次产业革命中讲的内容,正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城市化程度相当高,但是伴随着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涉农报纸、杂志发展迅猛,互联网冲击了其城市类报纸,但是并没有冲击其涉农报纸,这也是由农民特有的劳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的,农民们白天在田间工作,使他们更方便从纸媒上获得信息,而不是从手机和网络上。同时,报纸自身具有的公信力、信息加工能力也是网络无法取代的。而且,就报业产业发展的梯次规律来看,随着农村新兴读者群的增加,农村报业市场还仅在萌芽期,远没达到其成熟期。

  作为传媒人,只要抓住农业社会发展趋势,解放思想,积极开拓,使自己与“新三农”一起成长,就一定能把涉农报纸推向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新阶段。

编辑:朱立翠

本刊简介投稿信箱联系我们报业协会简况

山东报业协会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录或转载

本刊编辑部:济南市经十路16122号

本网站页面设计制作: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