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媒聚焦

通古今变化 发思想先声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7-12 09:25

  □ 本报记者 刘一颖 杨帆

  7月10日至11日,在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围绕“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主议题,展开12场分议题对话会、7场平行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及嘉宾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韩国国立安东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李润和——

  “天下归仁”与“平天下”是保障和平的重要理念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数字文明飞速发展,虽然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关于道德、伦理价值的混乱,产生分裂、对立和战争的危机。如何共建一个和谐与幸福的人类社会,成为眼下每个人都应思考的课题。

  儒家思想“天下归仁”与“平天下”的理念,以及“仁”“礼”“义”的规范,对指引多元化突出、多类全球性挑战叠加的当代世界走向持久和平,具有重要意义。爱与和平不管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也是生活的真正目标。通过“天下归仁”追求公共性,“平天下”实现共同善,将成为保障现在和未来和平的根本。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教授徐勇——

  从儒家文化中汲取社会治理智慧

  以“日用而不觉”作为认识方法,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存在两种秩序:基础性秩序和强制性秩序。基础性秩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和交往中产生,为人们自我认同和接受某种规范,并形成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这种秩序尽管为当事人“日用而不觉”,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会为人们所认识。

  任何秩序都要通过治理加以实现。基础性秩序构成国家治理的重要资源。在长期历史中,传统中国的基础性秩序蕴含着丰富的治理资源,只是处于“日用而不觉”的状态。儒家文明得以传承发扬,在于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基础性秩序。例如,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强调人与人的互相依赖关系,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张其成——

  中医药文化与儒家文化一脉相承

  儒家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基础,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来源,中医是儒家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体现。例如,中医讲“医乃仁术”“医者仁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的理念。而“医德”则是儒家文化中“礼”的表现。无论是内在的“仁”,还是外在的“仁”,中医药文化与儒家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

  中医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医生活化”是对儒家生活化的有力补充,在当代社会有意识地推动“中医生活化”,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当代转化与创新发展,为民族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助力。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泽波——

  为解决人类社会新问题提供儒家方案

  三分法是源于对孔子思想结构的分析,将与成德成善相关的要素划分为智性、欲性、仁性三个部分,突破西方理性、感性两分模式束缚的一种方法。在这个新视域下,孔子思想智性、欲性、仁性齐备,而孟子心学与荀子理学,都只是对孔子思想某个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创立三分法的意义不局限于历史,更指向未来。在承认欲性的基础上,将成德成善的根据细分为智性和仁性,围绕三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讨论,探索新的思想道路。或许能够以此为基础,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问题提供儒家方案。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马焱——

  涵养积极向上的新型婚育文化

  生育意愿不仅受到生育政策的影响,更会被婚育文化所影响。培育积极向上的新型婚育文化,意义重大。新型婚育文化包括文明婚俗、适龄婚育、自主负责、夫妻共育、互爱和合、尊重生育等内容。

  培育新型婚育文化离不开各方的努力,要将其核心理念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孩子家庭观念;要将其核心内涵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关注并创造条件满足员工对婚育的需求等。

编辑:陈凤祁

本刊简介投稿信箱联系我们报业协会简况

山东报业协会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录或转载

本刊编辑部:济南市经十路16122号

本网站页面设计制作: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