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作者:李振 于新悦 时间:2024-08-20 10:39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系列观察之二
攻克一个技术难关,获得十几亿元收入和巨大发展空间,8月13日刚刚摘得菏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频哪酮项目”,让成武县晨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晖环保)董事长李守峰深刻感受到改革的力量。
“这个创新成果最重要的就是频哪酮生产方式的革新。”作为重要的医药中间体,频哪酮市场需求巨大,但此前其生产环节大多采用无催化方式生产,产品纯度低、杂质多,制约了产业发展和产能扩大。李守峰说,晨晖环保与省科学院菏泽分院合作成立产学研平台和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开发新型高效复合镧系催化剂,将频哪酮的生产率从65%提高到83%,产品纯度从97%提高至99.5%以上。如今项目已经在晨晖环保顺利投产,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6亿元。
晨晖环保的故事是山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委科创委;整合设立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近三年每年预算资金达到145亿元;制定印发《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建立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机制;抢抓全国唯一国家科技奖励改革试点机遇,出台《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持续放大科技奖励的激励引导作用,山东共有35个科技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创近五年之最;2023年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突破51%……近年来,山东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科技创新体系效能全面提升。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支撑;让新质生产力加速涌现,就必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如何让科技创新更好满足生产之需?日照市开展“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从高校、科研院所选派高层次人才到市内企业兼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难题。今年3月,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朱向前到日照金马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任科技副总。不到半年时间,他就联合下属企业成功申报一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商用车电动转向系统新型关键组件研发。
不只是“科技副总”选派。以产业创新为导向,山东推出了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系列举措: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每年支持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去年全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中企业牵头的比例达到95%以上;建立“小升高”“创新竞技”奖补等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兑现机制,去年为近2万家企业落实“研发投入后补助”等奖补资金超14亿元;近日出台《关于加强大型科研仪器及中试装置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在强化大型仪器共享情况监测、统筹推进中试资源共享等五个方面拿出创新性举措。
“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和中试装置开放共享,能减少仪器重复购置、闲置,便于企业链接汇聚科技人才团队,让中小企业共享先进的仪器设备,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省科技厅副厅长梁恺龙表示。
处在从液态天然气站向加氢站转型布局的关键节点,青岛新奥燃气有限公司正迫切需要储备氢能相关技术资源。企业将这一需求发布到云端研发中心,系统迅速为其匹配了30多项新技术,还给出了提示:来自华商氢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的技术成果匹配度达90分以上。
两家企业高效率喜结“氢缘”,得益于青岛在全国首创的云端研发中心。通过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方式,云端研发中心汇集了来自高校的成果、技术和来自企业的真实需求,依靠大数据实现供需精准“卡位”。
无论是促进数据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还是支撑前沿交叉研究的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平台始终是助力科技“突围”的有力支撑。这些年,山东深化科创平台建设改革,建设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1个、省实验室9个、省重点实验室277个,拥有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盐碱地综合利用3家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数量居全国第2位,布局培育了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和44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的带领下,揭示了太阳系内宇宙线传播的新规律,被学界普遍认为拓展了人类现有对宇宙线传播规律的认知边界。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但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多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堵点。前不久,对外试营业的山东科技大市场开门首日,就将一项专利包溢价50%成功拍出。打通堵点,山东将全省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资源纳入大市场,开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对接,促进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目前,山东科技大市场已聚集了15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320余家成果交易机构、500余家金融服务机构和170余家科技服务机构,征集科技成果5700余项,技术需求1500余项,正成为山东新质生产力诞生的重要策源地。
除此之外,去年7月我省还正式启动“山东好成果”征集发布,面向全社会常态化征集重大科技成果,每季度面向社会推出对接路演活动,每年评选10项左右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标志性成果。青岛四方思锐成功研发原子层沉积镀膜设备,山东能源研究院单结钙钛矿电池实验室转换效率达26%,泰和新材高性能芳纶涂覆锂电池隔膜打破国外垄断……一年多来,一个个分量十足的“好成果”脱颖而出。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紧密结合之外,推动科技人才直接拥抱市场也是有效举措。近三年,山东科技大学300多名教师提交创新创业申请,近400项科技成果实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转化合同额超过1.5亿元。人才积极性为何如此高?山东科技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陈绍杰介绍,学校在体制机制改革上进行了许多先行先试的探索,比如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办法等制度,打通成果转化人员绩效奖励、岗位晋升、考核聘任通道,组建技术转移研究院等,让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承担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科技奖励改革和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省份,山东将继续探索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用更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彰显“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
(大众日报记者 李振 于新悦)
编辑:陈凤祁